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推薦新聞Info
?菌體濃度測定方法:從顯微鏡到立體成像的科學抉擇
來源: 瀏覽 16 次 發布時間:2025-10-14
在微生物學研究與工業應用中,菌體濃度的準確測定是支撐一切工作的基石。無論是評估發酵進程、研究生長曲線,還是進行病原體檢測,一個可靠的數據點往往始于對“單位體積內有多少菌”這一基本問題的回答。然而,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卻并非單一,它們如同一套功能各異的工具,各有其適用的場景與固有的局限。
本文將系統梳理主要的菌體濃度測定方法,并深入探討其技術內核與實用邊界,幫助實驗者在紛繁的技術中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接計數法:快速捕捉宏觀總量,從二維到三維的進化
直接計數法的核心優勢在于“直接”與“快速”。它無需培養,能夠直接對樣品中的微生物顆粒進行統計,從而在最短時間內給出總菌數的估計。
細菌計數板法是這一領域的經典技術。其依賴一種帶有精密刻度與固定深度計數池的特制載玻片。將菌懸液滴加于計數池后,在顯微鏡下對特定方格內的菌體進行計數。這種方法設備簡單、成本低廉,且能同時觀察菌體形態。但其最大局限在于無法區分活菌與死菌,且計數過程耗時耗力,主觀性較強。傳統的計數板僅能提供一個極薄的二維觀察層面,對于非均勻分布的菌懸液,計數結果的代表性容易受到質疑。
近年來,一種創新的技術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計數板的這些痛點。例如,μCount3D微生物立體計數儀采用了一次性使用的微流控芯片替代傳統的玻璃計數板。其核心原理是通過精密的流道設計,將樣品均勻地約束在一個已知高度和寬度的三維立體空間內。
這意味著,儀器不再只觀察一個薄層,而是能對整個樣品腔內的所有菌體進行快速的全景掃描和三維成像。通過高分辨率的成像系統和自動分析軟件,系統可以瞬間識別并統計視野內所有顆粒的數量,徹底避免了二維觀察帶來的分布誤差和焦距切換的人工操作偏差。
電子計數器計數法則代表了直接計數的另一種現代化進展。其原理類似于血細胞分析儀:菌懸液通過一個微孔時,每個菌體引起的微小電阻變化會被記錄為一個電脈沖。這種方法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然而,它同樣無法區分死活菌,并且任何與菌體大小相近的顆粒都會被計入,對樣品純凈度要求極高。相比之下,基于三維成像的原理不僅能計數,還能提供菌體的形態學信息,進行更復雜的分析。
二、活菌計數法:聚焦具有生命活力的群體
在多數實際應用中,我們更關心的是具有繁殖能力的活菌數量。活菌計數法通過“只有活菌才能生長形成可見菌落”這一基本原理,來實現對活菌群體的特異性計數。
稀釋平板計數法是最常用、最經典的活菌計數方法。其操作流程包括將樣品進行一系列十倍比稀釋,選擇適宜稀釋度的菌液涂布于平板培養基,經培養后計數菌落數(CFU)。該方法結果直觀、可靠,但耗時漫長(通常需要24-48小時),且只能計數那些能在特定條件下生長的微生物。
薄膜過濾計數法是對稀釋平板法的補充與優化,尤其適用于菌體濃度極低的樣品。它通過微孔濾膜過濾大量樣品,將菌體富集在濾膜表面再培養計數。此法大大提高了檢測靈敏度。
三、比濁法:便捷相關的間接推算
比濁法是基于菌體懸浮液對光的散射作用來間接估算菌體濃度。濁度與菌體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呈正相關。
麥氏比濁法是一種簡便的目視比濁法。它使用硫酸鋇懸液作為濁度標準管進行比對。此法快捷,常用于臨床藥敏試驗中快速配制標準菌液,但精度較低,且不適用于顏色較深或含有不溶性顆粒的樣品。
光電比濁法是麥氏比濁法的儀器化與精確化。它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菌懸液的光密度(OD值)。此法操作簡便、瞬時讀數,是實驗室監控微生物生長的最常用手段。但必須注意,標準曲線具有菌種特異性,且高濃度時需稀釋以避免偏離線性區間。
四、重量法與特殊計數法
對于某些特殊情況,上述方法可能不再適用,此時需要更專門的技術。
重量法適用于菌體濃度極高的樣品,尤其是絲狀真菌。它分為濕重法和干重法。干重法排除了水分干擾,結果更準確,但流程耗時較長。重量法反映的是菌體的生物量總量,無法得知活菌數或個體數量。
顏色改變單位法(CCU法)則是一種基于微生物代謝活性的稀釋終點法。特別適用于不易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微生物,如支原體。CCU法提供的是相對含量而非絕對數量,但其靈敏度高,在特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
結論:技術革新如何重塑方法選擇格局
回望各類菌體濃度測定技術,從依靠肉眼的古典計數,到利用光散射的比濁分析,再到基于代謝活性的現代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特定需求與技術條件相結合的產物。而新一代三維成像計數技術的出現,正在重新定義直接計數法的精確度和效率上限。
選擇方法時,實驗者必須進行一系列權衡:是需要總菌數還是活菌數?對速度、成本、樣品特性以及結果精確度的要求如何?當實驗要求對原始菌懸液進行快速、客觀、且能保留形態學信息的絕對計數時,現代化的三維立體計數方案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選項。
理解每種方法的核心原理、操作要點及其固有的優缺點,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在現代化的實驗室中,往往需要多種方法相互補充、相互驗證。這種基于深刻理解的綜合運用,正是微生物學實驗藝術與科學的精髓所在。